|
|||||||||||
|
|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 ||
|
||
这几年我们陆续读过几本关于管理方面的书籍,工作中对于“沟通”、“执行力”、“与企业共荣辱”方面的理解有一定的提升,作者陈春花在《管理的常识》中关于管理、组织的解读,还是能让我们耳目一新。特别是书中章节“如何让管理有效”和“组织因目标而存在”的剖析,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有很好的参考和应用意义。 如何让管理有效?这是公司每个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常提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好像这并不能避免协作部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推诿现象。每个部门经理来自各方面压力很大,比如既要专注于烦琐的事务,也要对当前发生的事务重点关心,这样管理人员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花大量的时间在处理别人的事情。工作中我们容易陷入一个局限,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处在什么岗位上,就用什么样的思维看问题,部门之间的弱合作、各扫门前雪的意识会形成一种生存思维,这样整体的工作效率可能会打折扣。 工作不能形成这种怪圈:总监在做经理的事,经理在做员工的事,员工在谈论国家大事。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去培养人,思考让每一个人在组织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员工成长起来了,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出来胜任工作,部门的工作效率就会提升。所以说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要依赖于许多人,必须对部门所有人的工作绩效负责;帮助同事发挥长处,避免用短处。作为管理人员绝对不能抱有光想着发挥自己的才干代替同事这种疲于奔命思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们有时候会迷惑,是什么际遇能让大家集合起来,形成组织?比如有些为了获取某一利益临时凑合起来的班子,他们会有着各自的诉求互相盘算,但这个团体也容易散伙。回忆历史,我们很多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年代,他们在面对各种艰难、危险以及诱惑的时候,却始终保持着忠贞不渝,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其实我们现在想的,是什么样的信念才能做到这种对革命忠诚始终如一呢?也有人认为,因为利益和共同理念能促成人集合在一起,但只有不同的目标设计才能把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才会紧密联结在一起。组织因目标而存在,否则会失去意义。 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并且单纯,在不同的时期,能够得着才能有效地被实现,不能为了追求高大上使目标混淆,从而因果倒置且耗费了资源。组织内的人通常是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实际相互间的奉献关系,才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书中以NBA赛事举例来说明强强联合,能力非常强的人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形成最好的化学反应,也就是并非得到最好的结果。比如哈登、保罗、威少这些MVP球星豪华组合在一起,季后赛也只是走两步。个人能力超强,刷分亮眼,但整个团队却总是在决赛圈前折腾。这种现象在我们工作中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处在工作流程中,也要更多地去关心能为下个工序做什么样支持和帮助才能快速处理问题。 就像本书开头总序中所说,管理是一种实践,一定是来源于实践,我们在学习这本书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去总结和梳理,才有利于今后工作效率的持续提升。
|
相关新闻 |
·饺子飘香,喜迎冬至 ·流水迢迢湖水情 ·以知识为帆,行拼搏之舟 ·生命影响生命 ·智慧水务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培训有感 |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